第2 讲, 变式取异布局
写人记事论理抒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总得有个顺序。然而事物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所以反映客观事物的文章也是千变万化 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方法。在掌握了常式规范法后,如果有能力,为了突出主旨,在保 证文章层次清晰的前提下,不妨有些变通的结构。
记叙文
记叙文一般用顺叙,即按照事件发展过程 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是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叙事方法,它能起止清晰、层次分明,事 件人物交代明白,前因后果变化自然。事件脉络清楚,令读者一目了然。但有时因为特殊的 需要,用其他叙述顺序也可以收到好效果的。
1 .可倒叙 , 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精彩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写,然后再按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写。倒叙 可以造成悬念,使行文跌宕起伏,牵动读者去寻根溯源,产生阅读的强大吸引力。
【例文借鉴】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陡然,办公桌上的电话,响起了十分急促 的铃声,戴近视眼镜的业务员老胡,一把抓起听筒:
“喂,哪里?”
“长途!我是中共山西平陆县,我们这里 有六十一个民工发生食物中毒,急需一千支‘二羟基丙醇’,越快越好,越快越好!”听筒 里的声音响亮而焦灼。
“我们立刻准备药品!”很怕对方听不清 楚,老胡几乎喊了起来,“我们马上设法把药品发到太原!”
“不行!太原距平陆尚有一千余里,而且 要翻山越岭,交通极为不便,请设法空运„„空运!!”
„„
《中国青年报》记者撰写的通讯《为了六 十一个阶级兄弟》采用的就是这种倒叙法。从时间先后顺序来看,这个“长途”发生在民工 中毒、紧急抢救、四处找药等事件之后,作者把它提到前面来写,是为了造成悬念,使文章 引人入胜,跌宕多姿,引起读者强烈的兴趣。
《一件小事》《回忆我的母亲》,都用了这 种倒叙方法。前苏联影片《这里黎明静悄悄》年迈的上尉带领几个年轻的人在扫墓,然后倒 述墓碑下牺牲的年轻的女战士们在伟国战争中可歌可泣的故事,影片结尾又回到墓碑前。影 片《廊桥遗梦》、《泰坦尼克号》等也都用了这种叙事方法。
2 .可分叙 , 又称平叙,就是平行叙述或交叉叙述,指叙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两件或多件事,也即通俗 小说中所常说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分叙可以使纷繁的事表现得头绪清楚、气 氛突出,造成文章的多线交错却脉络分明,具有立体效果。
【例文借鉴】
海龟
D 有一个可爱的3 岁女儿, 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两小时路程,为了减少往返,他总在周末才回家。 每次回家,女儿在晚上临睡前必要让他讲个故事。一年过去,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瘪 瘪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净。
女儿却不肯善罢甘休,抱着他的膝不肯上 床,连妻也哄她不好。
他满心焦虑。虽是周末,晚上他还得赶写 一篇丈章,研究所的头儿亲自点名让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言,他将有机会在同行面前充分 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才华。
“爸爸讲故事呀,”女儿纠缠不休。
讲什么呢?他真没有时间。发言关系到对 他实际水平和个人价值的确认,听说很快就要评职称了。
他突然记起在当天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趣闻。 当时无意瞟了几眼,现在倒可以用来对女儿滥竽充数一番。
“从前,在一个海岛上„„”他开始尽量 耐心委婉地对女儿娓娓道来。“那儿的人家家户户养着一种大海龟。海龟像一只小桌子那么 大,有很硬的壳和很粗的爪子。那个海岛上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小毛驴,这个人 要到岛上另一个人家去串门,就骑着海龟去。海龟最爱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龟背上, 用一根细杆子拴上一根绳,香蕉就悬在海龟脑袋上,离它只有几步远,海龟想吃香蕉,就开 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它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它就拼命 往前爬,它爬香蕉也爬,就这样它背上的人就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睡着了,腮上挂着浅 浅的酒窝。
他连续昼夜伏笔奋战。发言很成功,获得 大家的好评,文章将被收入当年的年会专集。
有人私下议论,说他虽然是助研,实际上 相当于副研究员的水平。
转眼又到了星期六,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回 家时,才想起这一星期忙得昏头昏脑,竟然又忘了给女儿准备故事。
出乎他意料,女儿临睡前忽然对他说:“爸 爸,今天你还讲那个大海龟好不好?”
他松了一口气,却纳闷女儿何以对这大海 龟如此感兴趣。
“„„就这样,骑着海龟的人顺利到达了 目的地。”
他敷衍了事地讲完了故事。他发现自己根 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他心里实际上还在惦着自己的职称。如果这次能评上副研,他一 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工资也可增长几十块钱,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昨 天上头又给了他新的任务,他必须在一个月内,评出一部有关w 理论的200 页的专著,三个 月内编出一部新的辞典,六个月内与人合写出一部有关w 理论的评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 能做完这些事。
“那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到底怎么 样了呢?”女儿竟然破例没有睡着,眨着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着他问。
他说:“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就把 海龟整个儿翻过来,一翻过来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等它的主人去办完事,再把它翻回 来骑它回家。”
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不耐烦地拍拍她的 脑勺,把她交给了妻。
为了不受干扰地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完成以 上任务,真正奠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图书馆资 料室里,不这样做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领导对他的信任。一个几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 小的小,真正能顶用的还是他这样的中青年骨干。但无论怎么辛苦,他觉得前面总还有个盼 头„„
半年后他第一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心里如 释重负。女儿见到他,目光转向妈妈,那句话没问出来:这个人是谁呀?临睡前,破天荒第一 回并不缠他讲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几回,终于问:“我想起来,上次你讲的大海龟,后 来到底有没有给它吃香蕉呢?”
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给了。女儿却不 满意,又问他到底给了几个,他说一串,女儿又问是不是每次都给,他茫 然„„
星期一上班得知职称名额已定,他因年限 不够,没有希望晋升;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了„„他感到浑身骨骼疏 松„„
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如果告诉 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
在这篇文章里,有两条线索,爸爸给女儿 讲海龟的故事是明线,爸爸评职称的过程是暗线,爸爸与海龟命运的交汇重叠是高潮。这种 双线结构,非常机智而又犀利地展示了文章的主题, 构思别具新意, 给人以艺术的震撼。试想,文章如果只有一条线索,不论是明线,还是暗线, 还能收到如此震撼人的效果吗?
3 .可插叙 , 因特殊要求,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与中心事件或与主旨相关的内容,结束后再续原来的叙 述。插叙的方法很多,有所谓“追叙”,如对过去事件片断的回忆;有所谓“补叙”,如对 有关人或事作必要的补充、解释;有所谓“逆叙”,如对有关内容进行由今及古、由近而远 的追根溯源。
【例文借鉴】
牵挂
“同学们——请跟我念‘牵—— 挂’。”
“牵——挂”„„
女教师动听的嗓音和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在 悠悠山沟里回荡。她理了理前额的头发,微笑着站在讲台上,面对着一双双渴望的眼睛。“‘牵 挂’就是放心不下的意思„„哪位同学能用‘牵挂’造个句子?”话音刚落,“唰!”几乎 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手。
“二狗,你来说。”她笑着对班上最淘气 一个孩子说。“老师回去探亲时,我们最牵挂。”教室里一片沉默,她和孩子们的眼里都噙 着泪花。
几天前,在村口的小路上,一群孩子看着 他们老师的身影渐渐远去。他们没有哭闹,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五位老师也是从这条路回家 探亲,只是再也没有回来了。
他们知道,山里的日子很苦,老师们熬不 住。
她心里明白,当初真的没有打算回来,因 为她牵挂着年迈的父母,牵挂着心爱的男友,也牵挂着宁静悠闲的现代生活,可当她回到了 省城,走在都市喧嚣的大街上时,她才懂了自己更牵挂的是什么。
她牵挂山里孩子的善良与真诚。记得她刚 进学校的那天中午,因为事先不知道她中午会来,学校的老校长(也是除她之外唯一的老师) 没有替她准备午饭。孩子们每人从自带的午饭中分出一半送给她。不一会儿,她的手里塞满 了,她望着半只半只的馒头、烙饼,那份激动和喜悦,决不逊色那一次站在优秀毕业生的颁 奖台上领奖的感觉。
她牵挂需要她的山村。当初被分配到这个 山村小学时,负责人对她说,这只是见习,见习期一满,随时可以调回。尽管如此,当她到 达那个破旧的学校时,还是着实吃了一惊,泥坯堆成的两间土房子,一间是教室,一间是老 师办公室兼宿舍。她几乎是抱着“了解乡村”、“感觉生活”的态度留下来的。然而,在这 以后的日子里,她明白了自己对村里人来说真的很重要。村里人没文化,但他们都知道娃儿 们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有出息。村里人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学,可是没有老师是他们最大的 遗憾和无奈。为了感激老师,他们会时不时带着自家种的玉米、山芋来看望给他们带来希望 的老师,尽管这些她从不会收下。
于是就在昨天,她又回到了她所牵挂和牵 挂着她的孩子们中间。她收回了回忆的风筝,示意
那位同学坐下。“刚才,二狗把‘牵 挂 ’ 作 动 词 造 了 个 句 子 , 造 得 很 好 , 老 师 就 再 用 ‘ 牵 挂 ’ 作 名 词 造 句。”
她顿了顿说:“同学们,你们,永远都是 老师的牵挂。”
本 文 谋 篇 布 局 异 常 精 彩 !
叙写的情节仅仅是一个非常非常简短的师 生上课片断,具体地说,只不过是一位学生和一位老师课堂上先后各造了一个句子而已—— 此为一奇,情节简单之奇。
作者对如此简单的过程却是别具匠心地分 成两部分文字去完成——此为二奇,写法谋篇之奇。
先只写学生造了一个句子产生了出乎意料 的效果,顿时凭空掉下一个悬念,让读者难以理会——此为三奇,顿生悬念之奇。
情节暂停,笔头转向,将有解疑作用的背 景往事用插叙来交待,插叙的文字远远超过写当前情节的文字,但丝毫不觉得繁冗,一是因 为是插叙,避免了行文的平铺直叙,二是在悬念下的插叙,又产生了读者迫切要读下去的吸 引力——此为四奇,插叙之奇。
当背景往事铺垫写足了,用“她收回了回 忆的风筝”一句,又自然返回到师生上课的当前情节——此为五奇,过渡自然之奇。
后文也只是用非常经济的笔墨写老师造了 一个句子,便让情节抵达高潮,且让文章于高潮处戛然而止,余音绕梁之效、侧面点题之功, 便异常突出地表现了出来——此为六奇,高潮结尾之奇。
“牵挂”题目,既是线索,也是文眼,开 篇以“牵挂”为动词让学生造句,紧扣题目,结尾老师以“牵挂”为名词造句,呼应开头—— 此为七奇,点题扣题行文之奇。
„„
文字洗练,镜头集中,情节诱人,扣题紧 密,过渡自然,照应完美„„几多细腻,几多曲折,几多机智,几多灵动!
议论文
议论文,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即绪论、本论、结论的规范常式,但也有所谓“议论性散文”或“杂文”等写法的 变式。
【例文借鉴】
绝望之处孕育的新生
高档的裙子被一个小小的烟头烧出了一个 窟窿,看着完美作品转眼成空的你如何是好呢?或许你会咒骂那承担了千古罪名的烟头毁了 你艺术的高峰,或许你会终日想着如何把它复原到起初无瑕的完美而再无新作诞生„„可是 他却不一样,谁说这窟窿不是上帝仁慈的扶持?复制几个,饰以金边,一条“金边凤尾裙” 把这裁缝推上了更高的云端。
世界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正如《无望井》 一书里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在最深的绝望中,你会看到最美丽的希望的星空。”绝望 与希望本来就只差一线,以勇气挣开绝望的束缚,用心去拓展希望的疆域,一个人总能创造 出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奇迹。
敌军的第五次围剿终于冲破了我军战士们 死守的防线,人民的军队陷入了最大的危机中,这是令人绝望的黑暗。可是深知历史发展的 我们都清楚,正是这次危机促成红军壮烈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人民军队 在陕甘宁地区凭着地形的优势从此站稳了脚跟。更不用说,后来还在那里团结了西北人民强 大的力量,成立了敌后根据地,给予了日本侵略者最沉重的打击。如此看来,这一危机不也 是让党的军队真正扎根于广大农民群众的转机吗?
绝望的危机总能激发人最深最尖锐的智慧, 而往往正是逼近中压力下迸发的思考照亮了漆黑一片的夜空。
我很佩服中国人民“置诸死地而后生”的 见识与睿智,正如小说中虚竹的那一步棋,失了一大片疆土的同时却换得柳暗花明的新局面。 人是应该有点放手的胸襟,为什么非要保住大手大脚的占地呢?为什么非要死守原来的绝妙 呢?死守的结果可能是连原有的高度也不能保证,但敢于尝试新的路向却可能给予你更意想 不到的“洞天之所”啊!又想起那孔明闻名于世的“空城计”,原有的势单力薄是绝望,但 这智者并没有因此放弃,带着对司马懿的了解与放手一搏的信心,他大开城门,焚香弹琴, 以出人意料的计谋赢得了漂亮的胜利。
挣开绝望吧,你就能看到希望的新光!
这篇文章没有严格按照议论文“三段论” 式结构来说理,用了不妨称为“议论散文”或“杂文”的手法,但 思路仍然 清晰,内容环环相扣。 ; 以“绝望之处孕育的新生”为题, 把握住裁缝在坏事出现后摆脱不利的局面,变废为宝这一材料重点,审题准确;文中组织多 个材料,均扣住人们在绝望处如何通过主观努力,巧妙地化腐朽为神奇这一题意,论述语言 自然流畅,语句使用准确到位。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后半显得较仓促,但仍 是 一篇考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