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作文立意篇第1讲:高视阔步立意

    E   立 意 篇    

     文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表意!    

     “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是确立文章  的灵魂,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没有中心立意的文章是肤浅杂沓而没有灵性的。词句如衣饰,  立意乃精魄。过好立意关,当慎。  

     一是“意在笔先”,立意是战略决策问题,  所谓“思路决定出路”。即使先想到的是许多感性的事例材料,也要上升到理性的意旨上,  才能正确地决定取舍和选取角度。具体地说,写文章时要记得问自己:“你的文章有中心句  吗?”文章所立之意,即中心句,应明确地在草稿纸上写出来,甚至用下加横线标出全文中  心句,以避免无立意而行文;全文中要有中心句,甚至各段中有主句,这样有利于(阅卷者)  阅读,有利于(写作者)写作;没有立好意而作文,后果不堪设想!  

     二是立意要有“回答话题”的意识。这是  指立意要对准话题,如:“体贴”话题的立意——人生处处有体贴;细微的体贴见威力;我  融化在体贴的温馨里。又如“花一定要香吗”话题的立意——花不香也可以美;化作春泥的  花更美丽„„  

     三是立意要追求“活”“深”“新”,要  多方探寻,扬长避短,择优选取。  

     审题和立意密切关联,我们再将两者比较  一下:  

     审题——戴起你轻松的“镣铐”,立意——  跳成我潇洒的“舞蹈”!  

     “镣铐”下,不能步履蹒跚,“镣铐”下,  须寻求舞姿的潇洒自如。  

     善于立意,是写高质量作文的关键。下面  分述一些立意技法以供借鉴。  

      

     第1 讲,  高视阔步立意  

    

     所谓“高视阔步”,就是指作文要“大气”,  有高足阔步之态、英特超迈之姿,写出  气慨不凡的  文采。有  高远的立意,要有才识。有了才识,就具备了发展创新的意识和气量,就从思想上有了把握  全局与选择目标的能力,就能形成独立之见,就有了超越平庸、钻坚仰高的气概和胆略;有  了才识,就有了创造的自信和能力,面对机遇和挑战,全面充分地展示自我。才识是高考作  文的制高点,它决定了文章品位的高低。一些同学立意不高远的主要原因,是囿于自我的狭  小天地,他们只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荣辱得失上,因而文章流于平淡,  流于“小气”。那么文章怎样才能写得立意深远而有才识呢?  

     1  .力避平淡放眼高远。    深刻高远,总是从宏阔而高远的心灵视野出发,立意总是追求更高的精神、  价值、情感。必须把现实生活融入到作文中,不就事论事,尽量用大的眼光去看,要用世界  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在超越中,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到深的  大致顺序是:自我→家庭→集体、阶级→民族、国家→人类宇宙。如“习惯”,多数考生就    习惯写习惯,或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或性格习惯等,自甘平庸,流于一般。若能从宗教  谈到哲学,从理性高度对习惯加以思考,从科学谈到政治,从历史发展的层面对习惯进行反  思,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对习惯发出挑战,这就不再是生活中一人一事的习惯了。这种  习惯自然超越了一般,显示了非凡的才识。  

     2  .古今中外纵横驰骋。    针对一个问题,多角度分析,  多方向探寻  ,  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便是发散思维。发散思考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展开多角度思维。“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在、  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由“水”想到长江、  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国的江河湖海,都属横向思考,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  拓展。  

     【例文借鉴】  

     仰慕你——中华文化  

     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你,爱你的一切。中  华——我的文化。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  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  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文化里,  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    

     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  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一页页在腐朽。    

     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大宋宫廷,  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化子民时,北方的铁骑席卷了中华;康  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了科技革命,改写了  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可是,我们的  土地上孕育的是以农为本、固步自封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发  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圣国,却看不  到外面的文明„„我们陶醉于自己,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去总结辉煌,  却忘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我们落后了。  

     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  但我们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地审视„„  

     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  己的文化做手术——他是鲁迅。我被深深地震动了。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  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他,让我们深深的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  能用迷信代替理智。  

     旭日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陈腐的气息。  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中华大地走来了孙中山、李大钊,迎来了毛  泽东、邓小平,“天朝圣国”的幻觉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与时俱进”。我们激动欢  欣„„  

     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  去审视自己的文化。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  慧„„  

       远处,传来“关关雎鸠”的乐声,依旧那  么传神、清晰、生动„„  

     高远的立意,丰厚的文化底蕴,激荡的情  怀,使全文有一种大气之感。全文既没有进行抽象的理性分析,也没有选取现实中具体的一  两件事,而是从宏观的文化入笔,带我们进行了一次历史与现实的穿越,最后“卒章显  志 ”——“ 我 们 终 于 冲 破 了 情 感 的 依 恋 , 用 一 分 理 智 去 审 视 自 己 的 文  化。”  

      

     【例文借鉴】  

     不要轻易说“不”  

     说不,是一种拒绝。因为你不喜欢,或者  你不需要,或者 你伤及自 尊,所以你 选择了拒绝 ,你说:“ 不!我不需  要!”  

     说不,是一种放弃。你在不懈的追求中饱  受煎熬,甚至历经艰辛,离成功一步之遥时,却坚持不下去了,你面露痛苦之色,无奈地摇  摇头:“不,我不行了。”  

     说不,是一种反击。也许,你承受了太多  的说不清道不明的误解;也许,你受尽了只有你自己才了解的太多的屈辱;也许,你再也忍  受不了那些不负责任的指责,终于,你气冲牛斗,爆出一声怒吼:“不!你们给我闭  嘴!”  

     „„  

     谁也不能否认,说不,是天赋人权,是你  与生俱来的权利。你可以在种种情况下说不。但是,作为你真诚的朋友,我还是要郑重其事  地告诉你:“不要轻易说不。”  

     道理很简单:就像忍受不了窗外的喧嚣和  飞尘而把窗户紧闭一样,你不开窗,也拒绝了所有的明月清风鸟语花香;就像“哪怕有一线  希望也要尽百倍的努力一样”,既然你已经心急如焚、挥汗如雨地在断垣残壁中刨了十多个  小时,为了那个在黑暗中挣扎的生命,你绝不会在最后的时刻轻言放弃;就像我们的国家在  面对那么多不了解真相的人们横加指责时,依旧面含微笑,耐心解释“西藏是中国的固有领  土”一样,我们可以压住心头的不平和愤怒,因为我们明白,简单地说不并不能让他人心服  口服。  

     其实,我中华传统经典之一《易经》早就  告诉我们借助阴阳二气的“生生”规律,掌握天地人道,教导我们修身养性,然后才能“和  顺于道德,而理于义”。儒学提倡的“温良恭俭让”更是强调做人尤其是做一个有修养的中  国人,必须韬光养晦、恭顺隐忍,惟其如此,才能跟周围的人们和谐共处、和气一堂——这  也是我们国家提倡的建设和谐社会之必需。动辄说不,只会徒增龃龉,弄得人人心气不顺,  个个忿忿不平。  

     虽然如此,但是,朋友,我还是要跟你说:  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不要说不。在应该说不的时候,你必须毫不含糊地大声地说:  “不!”  

     就像屈原再也忍受不了楚怀王的昏聩,不  愿跟奸佞同流合污一样,他以五尺之躯怒投滔滔汨罗,从而向当权者和楚国人民喊出了振聋  发聩的一声“不”;  

     就像文天祥不愿高贵的灵魂在蒙古人的铁    蹄下被践踏一样,他宁可牺牲生命,也坚决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保持了一个中华士人高傲  的操守。他的一声高震云霄的“不”,着实将一颗“丹心”刻在了灿烂的中华“汗青”之上。    

     朋友,我坚信,不远的将来,当我们中华  民族以和平的姿态真正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以强大的国力跟世界各国礼尚往来之时,  我们就不必再韬光养晦、隐忍不发了,我们就可以大声地对那些饱含傲慢与偏见的指责说不!    

     所以,不要轻易说不,说出来必声震环宇。    

     文章清晰地阐明轻易说“不”即“简单地  说‘不’”是不可取的;但不是不要说“不”,应该说“不”的时候,就要坚决说,说得声  震寰宇,考生理解文题非常准确;文章拈来  眼前的汶川地震、西藏动乱,古  时易经的阴阳、儒学的主张、屈原的投江、文天祥的不屈,  带我们进行了一  次历史与现实的穿越,这种从宏观入笔,大处立意的视野更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