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社会撞倒的“多余人”
—— 观 电 影 《 小 武 》 有 感
电 影 《 小 武》 是 贾 樟柯 导 演 的 成名 之 作 ,上 映 于1998年。在中国电影开始集体向好莱坞低头之际,贾樟柯却以其独特的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怀,成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影片创作期间正是香港回归、中国社会逐步开放之时,一些大城市随着改革的浪潮,经济迅速发展,而贾樟柯则认为,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只是中国社会的寥寥可数的几盆盆景而已,所以他将视角投射到了内地的小县城,投射到了那些被时代忽视的小人物身上。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影片中主人公小武便是这样的普通人,他身处在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之中,却像一个“多余人”一般被社会所抛弃。贾樟柯曾说,“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而小武正是被这辆经济快速发展的列车撞倒的“多余人”。
影片中,小武被撞倒了三次,分别是友情、爱情和亲情,这本是构成人类情感世界最基本的三要素,但在小武面前却显得越发遥远和虚无。
小勇,曾经一起偷窃的“战友”,如今已经成为了县里有名的纳税大户,成功的企业家,在别人眼中成为小武应该学习的榜样。然而,以前亲密的“战友”,却对小武故意隐瞒自己结婚的消息,当小武从旁人口中得知此事时,为了完成曾经的诺言,将手伸向了别人的钱包,用偷来的钱包了红包送了过去。老友相见本应有说不尽的话,但小勇和小武面对面坐着,只是抽烟,寥寥几句,透漏出他们之间的隔膜。“你真是变了”,这是小武对老友的总结,其中夹杂着无奈和愤慨。的确,小勇变了,有钱了,体面了,受人尊重了,他跟上了时代的潮流,把小武重重地甩在了后面。他不屑于小武来路不明的礼钱,也害怕别人知道他们不光彩的从前,在现在的小勇的眼中,小武成为了瘟疫一般。在这里我并不想对小勇这个人物进行过多地指责,在我看来,他的变化和矛盾是可以理解的。小武不能接受社会变化的现实,或者说,他不屑于这种变化,不屑于主流文化的价值标准,但是,作为和他形成鲜明对照的小勇却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极力迎合主流价值取向,他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分歧,分道扬镳是自然的结果。小武在这种自然之中第一次体会到了被抛弃的感觉。
失落的小武,走进了歌厅,认识了歌女胡梅梅。胡梅梅同样是个不幸的时代殉道者,年轻漂亮的她拥有一个明星梦,只身一人在小县城打拼,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永远也不会成为明星,她的梦只能停留在昏暗的充满暧昧气息的歌厅里。小武和她逛街,在这段可以任由他支配的时间里,他漫无目的,跟在胡梅梅后面,临别时的一个“职业性”的吻,却给这颗遭受冷漠的心带来一点点温暖。随后小武去看望生病的胡梅梅,两个孤独的人并排坐在床上,在《天空》的歌声里,慢慢动容,“我的天空为何挂满湿的泪/我的天空为何总是灰的脸/漂流在世界的另一边/任寂寞侵犯一遍一遍”。胡梅梅的天空是灰暗的,小武也是,只有寂寞充斥其间,也许暂时的互相依偎才能抵挡住周围世界的严寒。我以为,这段影片是全片中最温情的一部分,却也是最为伤感的。至于胡梅梅最后的不辞而别,指责和批判都过于激进,在没有物质基础的情况下,爱情——这一高更层次的追求就难以保障,或者说要维持谈何容易。小武也许动了真情,但对于胡梅梅来讲,小武只是众多客人中的一个,却在她最脆弱的时候出现,给予她关怀,感同身受她的孤独无助与迷茫,这或许不是爱情,只是一种依靠。所以,在更强大的靠山来到后,小武必将被胡梅梅淘汰,小武没有为此表现出过多的痛苦,他的凄凉暗藏在心里。
再次受伤的小武,躲回了家,祈求在那里得到一丝关注和温暖,但是,事实上他却与这个家格格不入,父亲和家里兄弟谈话时他显得漠不关心,不插嘴不出声,发现二嫂带着自己给母亲的金戒指,便与母亲争执起来,这是他最为激烈的一次对别人对他的不尊重表示抗议。在社会上、在朋友和异性面前都能忍受被当成一样“东西”存在,可是在家庭内部也没有能得到个人尊严,这让小武再也支撑不下去。父亲将他赶出了家门,他“呐喊”道:永远也不再回去。如果在这个最应该体现个人存在价值的地方都得不到尊严的满足,那么回不回去又有什么分别呢?
影片结尾处,小武被拷在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在他面前驻足,冷漠的注视着他,其中也夹杂着嬉笑声,小武从开始的不安和局促,慢慢地转向用同样的眼光回看过去,这似乎暗喻出社会在冷漠地审视着小武的同时,小武也同样用冷漠的目光审视着匆匆前进的社会,相互都不能理解,相互也都不能融合。
在我看到过的一些对《小武》这部影片的评论中,不乏有把小武这一人物“神化”了的,称其为“没落的英雄”,对此我不能苟同。我认为贾樟柯塑造小武这一形象并非要赞颂,可怜之人不一定就是可敬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对这一人物是怀有极大的同情的。小武是可悲的,其实,胡梅梅、小勇等这一代人,都是可悲的,他们都是被社会撞倒的人,在那个转型的时期,迷茫与焦虑是不可避免的,那种被抛弃的恐慌时时弥漫在这些人的心中,面对这种境况,他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顺应时代变化、屈服金钱的诱惑还是依然固守自己的旧有标准,促使他们的人生发生不同的反应。
贾樟柯在片中以一种沉静而不张扬的叙事手法,将历史变迁中的细枝末节纪实性的展现出来,不做主观的道德批判,给观影者留下了极大的思考空间。作为一位 “ 一 个 来 自 中 国 基 层 的 民 间 导 演” ,他以自己独特的人文关怀的视角,展现了“对现实表象的穿透力”,带领观者走进浮华城市背面的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