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绩指导14年高考作文:创造性思维是满分作文的必由之路

     王大绩作文指导:作文创  造性思维的必由之路

   一、“细察深思”,丰富对生活的认知

   我们说,中学生作文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环节,应是实现创意  构想的合理化。那么,靠什么才能实现创意构想的合理化呢?我们认为,形成有价值的,逐  渐清晰、豁朗,最终实现构想合理化的作文创造性思维,离不开“细察深思”,这也是在生  活、生产领域和科学领域一切创造的必由之路。这方面,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实在举不胜举:  从鲁班因被带刺的野草划破手掌而发明木工利器——锯、詹天佑在与友人一握之间触发灵感  ——发明火车挂钩这种种传说,到牛顿看到苹果坠地而打开万有引力定律的大门、瓦特发现  壶盖被沸水冲起而迸发改良蒸汽机的思维火花这桩桩轶事,无不在述说着“细察深思”对于  创造的决定性作用。

   中学生,处于大致相同的年龄阶段;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  环境和家庭环境,大同小异;接触的教育思想、文艺作品和新闻传媒,也大致相同。这些也  就构成了中学生相当趋同的思维模式。很显然,要想打破这种具有根本性质的单一思维模式,  绝不是作文教学一家所能承担的,它需要极大地拓扩学生的生活及思想环境。但在作文教学  中,提倡对生活“细察深思”的思维习惯,可以使学生丰富对生活的认识,从生活中汲取滋  养,调动、激发学生的潜能,这无疑是有意义的。

   让我们看一篇作文的片段。

   [例文片段]我竟在街上遇见了她——我最好的朋友。我们曾  经是无话不谈的好友,是中考使我们分道扬镳。为此,我们都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并相约要  永远保持联络。起初,她的信每周一封,给我枯燥的学习生活平添了无数亮点。到高二,信  明显减少;进了高三,我们便像绝交一样,再没联络。而今我们竟在人潮汹涌的大街上意外  重逢。这是一种缘分,还是一种预示?“许久不见,一向还好吗?”笑容荡漾在她因惊讶而  略微拉长的脸庞上。我们互致问候,接着,笑容消失了。沉默„„世界仿佛在这一刻凝固,  我的思维也似乎在这一刻僵滞。记忆中,我们之间从未出现如此尴尬的场面。我俩强迫自己  去找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前段《铁嘴铜牙纪晓岚》,看了吗?你觉得王刚演得怎么  样?”“我早不看那玩艺了„„”又是沉默——我们在尴尬中各奔前程。

   这一作文片段描写的是旧交重逢已形同陌路的尴尬。其中对  语言和神情的描写不精采之笔。但由于观察不够细致,细节不够丰富,使得文段身量不足,  表情达意不够充分。从作文创新的角度评价,作者是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一次展示和超  越的机会。要展示和超越,要实现展示与超越的合理化,必须细察深思,丰富细节。在老师  要求下,这位同学调动积累,细心回忆当时的情景,补充语气、神情、动作等细节,扩展了  文段后半,从而将旧交殊路的尴尬,表现得更加惟妙惟肖。

   [改写片段]我竟在街上遇见了她----我最好的朋友。我们曾  经是无话不谈的好友,是中考使我们分道扬镳。为此,我们都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并相约要  永远保持联络。起初,她的信每周一封,给我枯燥的学习生活平添了无数亮点。到高二,信  明显减少;进了高三,我们便像绝交一样,再没联络。而今我们竟在人潮汹涌的大街上意外  重逢。这是一种缘分,还是一种预示?“许久不见,一向还好吗?”笑容荡漾在她因惊讶而  略微拉长的脸庞上。我们互致问候,接着,笑容消失了。沉默„„世界仿佛在这一刻凝固,  我的思维也似乎在这一刻僵滞。[她下意识地拨弄着书包上的饰物——一只小树袋熊,小熊脖  颈上的铃铛清脆地响着。“真可爱!”“是我妹„„”又是沉默,我伸手从她肩上拈下一根  落发,他嘻嘻一笑:“谢谢„„”]记忆中,我们之间从未出现如此尴尬的场面。我俩强迫自  己去找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前段《铁嘴铜牙纪晓岚》,看了吗?你觉得王刚演得怎么    样?”“我早不看那玩艺了„„”[“忙吗?”“瞎混呗„„”“留个电话?”我们各自解  脱似的忙忙乱乱兜里包里地翻纸翻笔。“常联系呀!”“好好„„”又是沉默——我们在沉  默中“拜拜”。不经意间,一张纸条飘落到地上,我想起,那是他刚刚写的电话号码。弯腰  去拾,竟是两张窄窄的纸条并在一起——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作者添加了三个细节。第一个细节是“小树袋熊”。“她”  因无聊而“下意识地拨弄”;“我”因无聊而看他拨弄,听铃“清脆”的响声,有声无心地  赞叹。而对她说的“是我妹„„”,这有歧义的、模棱两可的话,并不追问个清楚;“她”  呢?话到半截,戛然而止,也并无心把它说清楚。第二个细节是“拈头发”。“我伸手从她  肩上拈下一根落发”,是有意无意地;“她”的“嘻嘻一笑”和道谢,也似真非真,是朋友  之间绝对不需要的。第三个细节是“留电话号码”。提出“留电话号码”的动议,两个人都  “忙忙乱乱兜里包里地翻纸翻笔”,把这当成一种摆脱尴尬的解脱;而对留下的电话号码,  谁也没有珍惜,都在“不经意间”“飘落到地上”了。三个细节之后,“我”那“意料之外,  又在意料之中”的心理,就画龙点睛地,格外触发一股酸楚意绪。

   原文段三百字多一点,经作者回忆追加,添了二百字,丰富  多了,也生动多了。这“回忆追加”,实际是“细察深思”的过程,“细察深思”是丰富对  生活认识的必由之路,也是使作文更富有思想、意趣的必由之路。

   作文命题,尤其是命题材料,从本质上说是生活的缩影,在  作文构思中,也需要像观察生活实际一样,对它们“细察深思”。

   曾经有一则高考作文题目:阅读寓言诗《鸟的评说》,“联系  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议论文”。阅卷实际表明,大量考生,以“不要只看到别人的  缺点,也要发现别人的长处;不要只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立意。细察寓  言诗,我们会发现,这种立意与寓言的寓意是不一致的。在这里,考生不是就寓意联系实际,  展开议论,而是在阐述自己的思维定式、思维模式。

   “细察”便是从实际出发,忠实于材料,忠实于生活:黄鹂  羽毛美丽,鹦鹉模仿人言,能说是缺点吗?那恰是它们的优势啊;燕子冬季南飞,麻雀与人  相近,能说是缺点吗?那只是它们的习性呀;至于将百灵声音悦耳说成动机不纯,将苍鹰高  飞远望说成好高骛远,岂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那喜鹊登枝,原没什么含义,是人  赋予它一团喜气,却被说成“奴颜媚骨”,更是何其冤枉!细察《鸟的评说》,我们会发现,  它实际揭示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人与人之间互相评说、指责,形成了一种怪圈,而这种评  说又往往是主观臆断,甚至颠倒黑白的。正确认识这一点,才可能正确认识其危害与根源,  进而提出解决办法。若再进一步深思,会认识到种种评说又各具特征:麻雀、苍鹰是以己之  长度人之短,可以说是狂妄的片面指责;燕子是因己有短而责人之长,可以说是妒忌的恶意  中伤;黄鹂、百灵是由己之长贬人之长,可以说是倾轧的凭空臆断;鹦鹉、喜鹊评说的似乎  与己无直接干系,那么应是狭隘的无知妄说或庸俗的市侩习气吧?细察深思,在我们面前如  同展开了一幅飞短流长的众生百态图。它与某种社会现状有时何其相似乃尔!认识到这一层,  作文的思路,将会多么开阔,内容将会多么丰厚,也更贴近生活实际。作为有价值、有生活  根基的创造性构思,它的合理化也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创造,源于平凡的生活。创造性写作之泉,离不开生活之源。  对生活细察深思的意识,是有效地提高洞察生活能力的基础意识,是把思想锤炼得更深刻的  基本条件。唯有从“细察深思”起步,丰富对生活的认识,才能逐步走向明察秋毫、独具慧  眼、见微知著、入木三分、洞若观火的境界。“细察深思”,不只是作文创造性思维的必由  之路,它将使中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学习、科研领域受益终生。让我们再看一篇作文。

   [例文]生活的遗憾——走进生活侧记

   有人讲,生活就是尽情领受现实,无论它美好,还是严峻;    也有人说,生活中充满着对往昔的追怀和对未来的憧憬。但当我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味  生活,我发现生活中竟也有不少遗憾。

   高二时,有幸和老师去沙滩人民教育出版社做一个电视节目,  闲暇里与几位同学一起到马路上走走。突然,有个同学冲我们喊道:“看那,那几个字!”  我停住脚步,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一座旧式建筑的大门匾额上,几个大字赫然跃入我的  眼帘----“京师大学堂”。好家伙!我心底一惊:这里竟然就是中国第一所大学旧址。一百  年前,戊戌变法中营建的大学堂,今天仍然显得庄重威严。

   我怀着激动甚至有些虔敬的心情走上前去。大学堂大门洞开,  我试探着跨进院子。这时,一位中年妇女从里面迎了出来。“你们是干什么的?”“噢,是  学生,想参观一下。”“别看了,没什么东西了,早改成煤气站了。”那人语气颇有些不耐  烦。“煤气站?”我顿时感到十分震惊。“是呀,周围几百户人都指着它烧水做饭呢!”“为  什么不保护起来呢?这可是„„”“保护了!门口不是镶了块牌子?”牌子?喔,门口是有  一块写着“文物„„”之类的东西。可这也能叫保护?我不便再问,退出门来。

   望着这古朴的大门,还有院里挨挨累累的一排排煤气罐,我  还能说什么呢?也许这中华近代文明的摇篮应当让位于普通百姓繁衍不尽的生活?但这生活  的变异却是无情甚至有些残酷的。中国百年近代教育的发祥地,演化为煤气罐虎踞的营盘,  听起来有些滑稽,但却是我走进生活亲眼目睹的现实,让人无奈的事实,让人遗憾的生活的  真实。

   我默默回转过身,有些茫然地望着马路对面,不忍再回头一  瞥。意想不到,另一项遗憾又展现在眼前。马路对面人行道实在狭窄,道边矗着鲜明的警告  牌:“此处禁止停车,以免阻碍交通!”可偏偏就在这醒目的标牌前,示威似的,一辆黑色  奔驰轿车安安稳稳地停在那里。行人纷纷绕行而过。轿车默默,车主安在?面对此景此情,  同学有的叹气,有的摇头。一位同学操着看破红尘的口吻戏谑道:“这也值得大惊小怪?瞧  你们一个个‘如丧考妣’的!”我们都笑了,可笑中带着说不出的苦涩与遗憾。

   生活应该是随意的,可随意同样要有规则。生活又往往是无  奈的,越是无奈越需要人的爱惜。否则,生活的遗憾将遍布全球,以至将我们淹没。我走进  了生活,我发现了生活的遗憾,于是我警醒自己:让生活少些遗憾,多些美好,我将联合这  个星球上的人们,共同努力。

   [简评]这位同学写了“走进生活”所见到的两个镜头,两个  稍纵即逝的极其普通的镜头。正是“细察深思”的意识,使作者能够捕捉到它们,进而写成  这篇发人深思的作文,同时,也开阔了作者的眼界,丰富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

   第一个镜头:“京师大学堂”变为煤气站。作者先是在同学  的指引下发现:“一座旧式建筑的大门匾额上,几个大字赫然跃入我的眼帘----‘京师大学  堂’”。马上“心底一惊”,旋即“怀着激动甚至有些虔敬的心情走上前去”,“试探着跨  进院子”----这是观察的冲动和开始。接着,作者在文中记下了一位妇女的谈话和院中的景  象。听和看,都是观察,伴随着细致观察,作者深入思考,正因为此,他才形成了强烈而深  刻的感受:“也许这中华近代文明的摇篮应当让位于普通百姓繁衍不尽的生活?但这生活的  变异却是无情甚至有些残酷的。中国百年近代教育的发祥地,演化为煤气罐虎踞的营盘,听  起来有些滑稽,但却是我走进生活亲眼目睹的现实,让人无奈的事实,让人遗憾的生活的真  实”

   第二个镜头:禁止停车的标牌前,公然停着奔驰轿车。这次  作者是在不经意间瞥见的。瞬间,他观察了标牌、轿车、行人和同学的反应,并马上与第一  个镜头建立联系。“细察”经“深思”,在作文中升华为这样一段议论和决心:“生活应该  是随意的,可随意同样要有规则。生活又往往是无奈的,越是无奈越需要人的爱惜。否则,    生活的遗憾将遍布全球,以至将我们淹没。我走进了生活,我发现了生活的遗憾,于是我警  醒自己:让生活少些遗憾,多些美好,我将联合这个星球上的人们,共同努力。”

   世上万事万物,相互间既然都有这样那样的联系,相互间也  就必然有这样那样的启发。琐细小事,往往蕴含着广泛、深刻的大道理。“细察深思”,就  是飞架在“小”与“大”之间的桥梁,是开阔视野、丰富积累的必由之路。

    

   二、“细察深思”,深化对生活的理解

   广泛地认识生活离不开“细察深思”,深入地理解生活也离  不开“细察深思”。

   有这样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

   有一位青年追问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在纸上写下  了“X+Y+Z=W”,并解释说:“W 代表成功,X 代表勤奋,Y 代表正确的方法„„”“那么 Z  呢?”青年迫不及待地问。爱因斯坦停顿了一下,然后意味深长的回答:“Z,代表少说空  话。”

   我们权且把这个故事当成发生在身边的生活真实场景,那么  你会有什么观感呢?你将如何理解生活中的这一幕呢?缺乏“细察深思”习惯的、粗枝大叶  的人,会认为爱因斯坦是在向青年传授成功秘诀,他们大约还会将“X、Y、Z”工工整整记到  笔记本上,再出于一片好心介绍给更多的人,从而使这则所谓“成功三秘诀”的公式广为流  传。这样说绝非无稽之谈,我们可以在不少学校的走廊里见到诠释这则公式的宣传画。宣传  画上,爱因斯坦睿智的肖像旁,写着颇费人端详的公式:“成功=勤奋+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细察深思”告诉我们,这是对生活错误的理解。让我们擦  亮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生活中的这一幕。首先,这则所谓“秘诀”,并不是爱因斯坦主动  要告诉青年的;是那个青年向爱因斯坦“追问”“成功的秘诀”,才引出这幕场景的。“细  察”到这一点,还要“深思”,“追问”意味着什么?很显然,这种情状表明,爱因斯坦本  对“秘诀”之类的问题不感兴趣,只是在青年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下,才极不情愿地“在  纸上写下了‘X+Y+Z=W’”的。再者,当爱因斯坦逐一解释了“W”、“X”和“Y”,并且马  上就要解释“Z”的含意时,被“青年迫不及待地”打断了,“那么Z 呢?”,青年的打断、  追问意味着什么?不由我们不深思。按生活常理,它表明了一种不满:青年对爱因斯坦为“X”、  “Y”所作的诠释不以为然,他不想“勤奋”,也无心探求“正确的方法”。他“追问”“成  功的秘诀”,动机何在,也就昭然若揭了——他想的是,舒舒服服、躺在床上,一觉醒来,  大功告成。

   如果说,当青年“追问”之初,爱因斯坦尽管不情愿,但还  未形成对青年意图的警觉;那么,此时,这位科学巨匠恍然大悟。也正因此,才有如下情景:  “爱因斯坦停顿了一下,然后意味深长的回答:‘Z,代表少说空话。’”爱因斯坦的本意十  分清楚:成功是没有秘诀的。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勤奋地工作,努力探求正确的方法,至  于那个“Z”,依爱因斯坦的原意要表示什么,亦即这位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始人,从  他科研的成功中,总结出的另一条什么经验,我们已无从知道——被那个青年“迫不及待”  地打断了。那可能是锲而不舍,是不骄不躁,是团结协作,是机遇竞争,还是外界帮助?等  等、等等,都有可能,我们现在只能将神秘的“Z”归结为“其他诸多因素”了。但有一点可  以肯定,爱因斯坦的原意,“Z”绝不表示“少说空话”,因为这种表面化、简单化的认识,  无法与青年和爱因斯坦这一场“演出”中出现的种种细节相统一。“少说空话”是爱因斯坦  就青年人的空想、空话开出的一剂有针对性的药,是专门送给青年人的特殊礼物。若一定要  与对“X”、“Y”的解释挂钩,那就是:如果好说空话,那就不可能勤奋地工作,也不可能    研得正确的方法,当然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将“成功=勤奋+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作为爱因斯坦的名  言,悬挂在学校走廊里,实在

荒唐。莫不是这所学校的学生都如那个青年一样,急功近  利,懒惰成型,需要特殊的针砭?不然我们何以要用“少说空话”来规劝他们呢?这不是错  认对象吗?须知,这并不是爱因斯坦的原意呀。

   生活中短短的一幕,需要我们“细察深思”,才能排除误解,  求得理解。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差其言观其色”呀!

   “细察深思”,是准确、深入地理解生活、理解题意的基础,  有了“细察深思”,认识才能不只浮在生活的表面,思维才能突破“一般性”的窠臼,创造  才能舒张开飞翔的翅膀。让我们看看下面一个例子。

   [文题]就下面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感想。

   北京市百货大楼的糖果柜台前,排着不长不短的队伍。一位  刚有柜台高的小姑娘,把鼻子尖贴到玻璃柜台上,“妈妈,我要吃糖!”她已经迫不及待了。  售货员从柜台里拿了两块糖果,给了小姑娘。当他以精熟的“一抓准”的手法给那位妈妈称  好糖后,微笑着从里面取出两块:“这是刚才给小姑娘的两块”,他把糖投入柜台,“这是  您的一斤糖,八角,请付钱吧。”柜台前的顾客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掌声像春风般拂荡在  售货大厅。

   这位售货员就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张秉贵。

   缺乏“细察深思”意识的同学,大约都会写成一篇赞颂“爱  心”的读后感。泛泛地谈“爱心”,并不是由就这一特定材料引出的感想,并没有揭示出张  秉贵此时、此地,面对特殊对象献出的“爱心”的特性;他们所写的那种“爱心”,实际是  很多同学头脑中都有的定式,就写成作文的立意而言,是毫无创造价值的模式。

   略能“细察”,稍有概括“深思”能力的同学,会从材料中  发现对比关系:小姑娘还很小,刚有柜台高;而张秉贵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小姑娘的要求  很幼稚,而糖果柜台前,顾客正多,张秉贵的工作分外忙碌。但这位劳动模范,并未因此而  忽略一位小姑娘幼稚天真的要求。这正是张秉贵的模范本色。但只有这些,似仍嫌不足。要  想让作文实现超越,绽放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还需看得更细些,想得更深些。

   是呀,在顾客盈门的售货大厅内,一个稚嫩的童声发出的天  真渴求,并未被一位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忽视,这本身的确十分动人;但集中体现张秉贵这份  关注的举动“从柜台里拿了两块糖果,给了小姑娘”,并未引发“柜台前的顾客不约而同地  鼓起了掌”的动人场面。将一件“两块糖果”的小事推向“掌声像春风般拂荡在售货大厅”  高潮的,恰恰是张秉贵“给那位妈妈称好糖后,微笑着从里面取出两块”并且让这位妈妈付  钱的言与行。这是颇耐人寻味的。生活要求我们“深思”。看来,张秉贵给予小姑娘的爱心,  并不是我们惯常认为的那种“爱心”。

   让我们回到张秉贵所处的特定的时间、地点,面对特定的对  象,替他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听到小姑娘对妈妈提出的“我要吃糖”的请求,张秉贵大致可  作如下选择:一、事不关己,不予理睬;二、劝说小姑娘几句“小妹妹,别着急,就快到啦”  云云,而且可以是笑容可掬的;三、从柜台里拿出两块糖递给小姑娘,不再取回;四、出以  公心,事后自己补上这两块糖钱。四种选择全有各自道理,甚至全都不失高尚。

   但张秉贵单单选择了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一种,一种绝对纯  洁,剔除了任何物质色彩的纯粹的心理体贴、精神关护——“从柜台里拿了两块糖果,给了  小姑娘”,“称好糖后,微笑着从里面取出两块:‘这是刚才给小姑娘的两块’,他把糖投  入柜台”。在场顾客的内心深处,也都渴望着这一份特别纯净的“爱心”,此时此刻,他们  的渴望被张秉贵的极为自然流畅的举动唤醒,于是,“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于是,才出    现了“掌声像春风般拂荡在售货大厅”的动人场面。从这一个生活细节中,我们可以分明感  到老劳模那份明净的爱心,这份化作糖果香甜的挚爱,这份为满堂喝彩所强化的醇美,一定  会常驻小姑娘的心头:张秉贵用两块糖果铸造着一个人的灵魂!

   这种“细察深思”使认识、理解,也使作文立意超越了文题  材料本身,实际,也是对生活本身的超越。超越就是创造,这种创造的价值在于,它能给读  者以启迪,促使读者产生新颖的认识,形成对生活深刻的理解。经过“细察深思”,才能写  出有创造价值的作文。让我们撷取一位同学的作文片段。

   [例文]蓝天白云般的爱心(片段)

   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张秉贵是堂堂五尺男子汉,但他心细如发。  它不仅关注了小姑娘稚嫩的要求,“从柜台里拿了两块糖果,给了小姑娘”,而且更细心地  在“称好糖后,微笑着从里面取出两块”。张秉贵这一举动,为小姑娘解除了可能面对的烦  恼。试想,如果他不取出那两块糖果,小姑娘回家可能就要受到妈妈的指责。妈妈会对她说:  “以后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许再这样说话!这样说话无异于向别人索取,这是在占小便宜„„”  为此,小姑娘的天真可能就要蒙上一层阴霾,他再面对人世也许就不再像今天这样质朴无瑕,  她再看头顶的天空也许就不再像今天这样亮丽蔚蓝。张秉贵不但关怀着小姑娘的今日,而且  关注到了小姑娘的未来。这种关护大约并非张秉贵刻意为之的,但这是他为人的准则,是他  行为的规范。张秉贵无愧于今日百货大楼门前的纪念塑像——他用两块糖果,为共和国塑造  了一颗美丽的心。

    

   三、“细察深思”,升华为独到的见解

   冲破思维一般化的束缚,表白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使这种冲  破和表白,通过文字合理化,为大多数读者所接受,这种有价值的创造性思维,也离不开“细  察深思”。没有“细察深思”,就往往会迷失在一般模式的窠臼而不自知;没有“细察深思”,  即使有独到见解的萌动,也无法言之成理,说得清清楚楚,使“萌动”扎根、抽芽、长叶、  开花、结果。胡适先生谈到国学研究时,曾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态度。  借用来说作文,可以转化为“大胆地立论,小心地论证”,当然,这里的“立论”也好,“论  证”也好,都不仅限于议论文术语的狭窄范畴,而是就思维和写作的广泛天地而言的,它可  能是直接的论说,也可能是间接的文学的描述。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只要是“大胆立论”  的突破,“小心论证”的表白,都离不开“细察深思”。

   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文题]就以下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谈感想:

   今年夏天,北京市40 余家大商场联合推出了“文明伞,大家  用”的公益活动。为什么叫“文明伞”呢?因为“借时无须抵押,还时全凭自觉”,用以提  倡精神文明。据统计,自六月一日起,共投放伞具2 万把,约十万多人从中受益,雨后还伞  率最高时可达80%左右;另一方面,截止到九月十日(雨季已过),四十余家商场“文明伞”  的保有量共为 3344 把,回收率为 16.72%。活动结束以后,在记者就这一数字随机采访时,  有代表性的回答时:“也许是不下雨,想不起来还”,“可能不顺路”,“没准坏了,不好  意思还”。有一位女士举例说,她的一位同事出去旅游,用来遮太阳的就是一把“文明伞”。  

   面对生活中的这种现象,绝大多数同学将会发“忧思”之慨。  会痛惜“文明伞”回收率之低,会谴责不归还“文明伞”的行为,会归结为“精神文明”太  差,亟需进行“精神文明”教育。大家会众口一词,万人一面。这种立意当然不差,也自有  其积极意义。但若众口一词,没有独到见解,也就淹没了个性,消失了创造和超越。

   一次在厦门讲作文,用到了这则材料。当读到“四十余家商    场“文明伞”的保有量共为 3344 把,回收率为 16.72%”时,在场的几百位同学不约而同地  倒吸一口冷气。这不约而同的一口冷气,形象地表明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大家共同关注  的,大家神经的兴奋点就“在投放两万把,最终保有量仅3344 把”这巨大的反差上。这种思  维定势是可以找到根源的。相对来讲,中学生心地纯洁,渴求美好,年龄决定着这一群体的  认知特征:可以对许多美好的东西视而不见,眼里却糅不得半点沙子。从小到大,爸爸妈妈  为我们做了许多许多,我们可能习以为常;但若有一点不如意,就可能伤透了心——难得设  身处地想想父母的不易。班里谁做的好事,可能毫无感知;一旦谁有丁点差池,就可能深恶  痛绝——全忘了这个班级几年正常运转下来,多少人,包括自己,曾做过无私奉献。这种由  年龄、阅历、地位决定的思维片面性,再经过舆论的熏陶,强化为定势,也就不足为怪了。  

   打破思维定势,形成独到见解的唯一途径,是“细察深思”。  细察,我们会发现这则命题材料,正像生活一样,是分为正反两个方面的。分号之前是一个  方面,好的方面:“文明伞”活动,从规模、宗旨、口号、目的,到投放量、受益面、回收  率,都是很值得肯定的。分号后是“另一方面”,这才是值得忧思的一方面。

   我们还是将材料还原为生活。设想四十余家商场的董事们,  今天在这里开会讨论,明年“文明伞”还投放不投放?假如与会者都千篇一律地说:“不再  投放了,精神文明这样差劲,还投放什么呀?他们不配!等精神文明上来再说吧„„”整个  会场沉浸在一片死气沉沉之中。假如你是其中一家公司的董事,风度翩翩,年轻有为。你坐  在会场一角,静观眼前愤怒的灰色波涛汹涌,当那些陈词滥调说倦了的时候,你缓缓站起,  面带谅解的微笑,操着浑厚而沉静的声音,轻轻而坚定地说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应该  投放!”

   这富有创意的“大胆立论”一经提出,相信你必定引来万众  瞩目。你必须说出立论根据,你必须“细察深思”

   当然,在说出全新见解之前,你已经经过“细察深思”,现  在你从容道来:这令人忧思的 16.72%,并不是一场雨的结果,据统计,6 月 1 日至 9 月 10  日共降雨34 场,那是经过一个夏季34 场雨之后的结果啊,经过34 场雨的检验,剩余16.72%,  3344 把。

    设每场雨的理论还伞率为 X, 可得出这样的算式:  20000×X34=3344。计算结果,理论上每场雨的还伞率是高达95%的。当然这是理论上的数字。  为什么实际上最高还伞率只有 80%呢?因为实际情况有些复杂:可能有些雨很小,借出的伞  不多。如果30 多场雨,每一场雨伞全都借出去,这样还回来,再借出去,最后剩下3344 把,  那么每一场雨后的还伞率就是 95%。这样细细推算,结果表明并非像直观的那样糟糕。一场  雨是一场文明的洗礼,北京人的精神文明是经受了考验的,忧思之外也还是可以怀有很大希  望的。于是,你可以用诗一样的语言发表陈词了:

   “上万把文明伞绽放在雨季北京的街头,这本身就是精神文  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精神文明生动、形象地展示与检验。即使是对它散失的采访、讨论  与忧思吧,也是精神文明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推广。精神文明是抽象的,很难量化。文明伞,  既是高效的公益广告,又是对精神文明程度最直观的量化检测,将为决策部门提供多么宝贵  的数据资料!”

   “文明伞是散失了一些,但像漫天飞舞的蒲公英,它把文明  的种子播向四面八方。这使我想起了长征,由江西瑞金到陕北直罗镇,几十万红军只剩下几  万人,但毛泽东说得好,红军是宣传队,是播种机„„”

   相信,沉郁在会场上的阴霾将会一扫而开,你的发言定会迎  来满堂掌声。当然,你倜傥不群的风采,你的公司群贤毕集的形象,也必将深深刻印在人们    心目之中。

   当然,谈“忧思”也并非不可,只是应具体地谈,切中材料  地谈,这其中的独到见解,也由“细察深思”升华,“由表及里”而来:

   “也许是不下雨,想不起来还吗?你遗忘的岂止是一柄文明  伞?可能不顺路吗?难道你踏上文明之路竟这般艰难?没准坏了,不好意思还?是呀,就连  我也不好意思挑明,您究竟是哪儿坏了?用来遮太阳的就是一把文明伞?她遮蔽的岂止是自  然的阳光?是心灵也遮上了阴霾吧?”

    

   四、“细察深思”,揭示生活本来面貌

   面对现实生活中错误的、陈旧的观点、现象,怎么办?对方  若是公认的荒唐,那还好办;对方若是凭借着强大的习惯认识,以势压人,需要你仰身一格,  怎么办?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不是战斗”,真正具有战斗力量的是雄辩,是建立在  实事求是基础上,遵从于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雄辩。雄辩现实与逻辑的力量从何而来?来  自“小心地论证”,来自“细察深思”。我们处在一个从下层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在巨变的时  代,我们的观念也必然承受种种新旧观念交锋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现实  “细察深思”拂去表层蒙蔽的尘埃,才能还“真、善、美”,或是“假、恶、丑”,以本来  面目。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思想的力量在于理性和逻辑,这理性和逻辑,也蕴蓄在“细  察深思”之中。

   [文题]徒弟学艺多年,出山心切,就去向师傅辞行:“师傅,  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闯天下了。”“什么叫够了?”师傅问。“就是满了,装不下了。”  徒弟答。“那么你装一碗石子来。”徒弟照办。“满了吗?”师傅问。“满了。”徒弟十分  自信。师傅抓起一把细沙,掺入石中,沙一点没溢出来。“满了吗?”师傅又问。“这回满  了。”徒弟面有愧色。师傅又抓来一把石灰,轻轻洒下,还是没有溢出。“满了吗?”师傅  再问,“满了。”徒弟似有所悟。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滴水没有溢出。“满了吗?”  师傅笑问。徒弟无言以对。

   阅读上面这则寓言,写一篇议论文。[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题  目]

   寓言作者和以这则寓言作为材料的命题人,他们的立意指向  是很清楚的:“学无止境”,在学习上是不容许自满的,这一点与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高度  契合,于是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但是,细察之下,我们会发现,就这一则寓言而言,立意  很具有两面性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反其意而为”挺身一辩呢?但要使“反其意”反  得合理,反得雄辩,必须“小心地论证”。“小心”,并不是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小心”  也要大胆前行,胆气的根基就是“细察深思”。

   首先看徒弟的要求:徒弟“出山心切”,想“独闯天下”,  并没有什么不对。其次再看徒弟要求的根据,看徒弟要求出山的理由是否合理。这里有值得  商榷之处:“满了,装不下了”,好像难以为其辩白;但“我已经学够了”,却包含有“满  了”、“厌了”两重含义。这就为“反意辩驳”打开了通道。他为什么愚钝地自以为满?又  为什么学而生厌?只有到师傅这一次“装大碗”的“教学”中去寻找答案。于是,寓言原有  的寓意,破绽百出;而批判构想的锋芒,便成为雄辩滔滔的破竹之势。

   [例文]走出深山,充实自我

   从前,有个徒弟学艺多年,想出山独闯天下。不料师傅不鼓  励他出山,认为他学得还不够,就像一只碗,即使

装满了石子,还可以再装进沙子、石  灰和水。徒弟无言以对,看来也只好打消那出山的念头,继续留在师傅身边装他的那只永难  装满的“大碗”。

     这个徒弟实在笨得可以,“学无止境”是小孩子都知道的起  码常识,他却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已经学够了”,“满了,装不下了”。在师傅一再地譬  喻开导下,迟迟不能领悟,最终也只落到个“无言以对”,真是一个十足的木头脑壳。

   徒弟是笨的,师傅是灵的;但若探究徒弟为什么这样笨,就  不能不追究师傅的责任了。徒弟学艺多年,这“艺”,师傅是如何教的,我们无从知道;我  们只看到了由石子到细沙,再到石灰到水的这一套“循循善诱”,每一程序、每一方案,全  由师傅指定。第一次粗放型的“石子”还可以由徒弟“照办”;后几次则全由师傅包办了。  徒弟只有呆在一边,观摩师傅精熟的手法,领略由师傅预定好的哲理。不让徒弟动脑、动手,  徒弟不笨才怪!这样的师傅还要把这样的徒弟留在身边强行“补课”,再多年学艺下去,徒  弟的脑子真该让师傅装满石子、沙、灰加水和成的泥浆了。

   徒弟再笨,但有一点却是对的:他“出山心切”,想“独闯  天下”,倒不失是一个明智的要求。也许徒弟悟出了一点再如此学下去没有出路的道理,他  说的“够”,未尝不含有几分厌倦的意味。也许外面的世界实在精彩,而“人的正确思想只  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声音又依稀传进了深山,徒弟这才萌生了独自去闯练一番的念头。可  惜,被他那“必欲灌满而后快”的师傅扼杀了。

   真知,在深山里,在师傅身边,是装不满的;装满了也就不  再是真知,而只能是僵化的教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应当让世上所  有的师傅解放自己的徒弟,真应当劝山中所有的徒弟走出闭塞的山沟,“海阔凭鱼跃,天高  任鸟飞。”荆山之玉、东海之珠,等着有志之士去采撷;北国的云杉、南岭的矿藏,等着有  为青年去开发,纵马天涯、踏遍青山的学子,将有一个真正充实而多彩的自我!(本文获全国  中学生作文比赛二等奖)

   [简评]这篇作文,在命题寓言的字里行间,披沙拣金,审视  推敲,终于一反命题原意,作出了有力的反驳,表现为雄辩滔滔的完整构想。这构想,绝非  为反驳而刻意为之,它是建立在“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一真理基石之上的。  在作者缜密、锐利的雄辩锋芒下,命题寓言的陈旧与疏陋于是昭然若揭。“大胆地假设,小  心地求证”这一国学研究中的至理名言,在这篇小小作文中闪射出睿智之光。通过这篇作文  的启发,我们应能在创造意识与方法上都取得借鉴。意识上,我们应体会到,某些即使俨然  正气的作文命题,也可能包容着陈腐气息,在改革巨变、思维更新的今天,尤其如此。而我  们只要站在时代潮流的前沿,就可以高屋建瓴,有所创造。方法上,我们则应切身体会到,  逆向创造如逆水行舟,举步维艰,必须经过细察文题、精深思考的“小心论证”,使自己的  思维和文章无懈可击,立于不败之地。这就像律师站在法庭上,人命关天,半点含糊不得。  驳论的无穷魅力,就蕴蓄在这“细察深思”之中。

   [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某市各区县为选拔三好学生、市优秀少先队员,进行严格的  测试。各区县17 名参加测试的候选人是从28000 多名学生中出来的佼佼者。在时事政治、演  讲、音乐、图画、体育等各项测试中,他们都有出色的表现。但一项在他们不知不觉状态下  进行测试的项目,却使他们几乎“全军覆没”。

   镜头一:美术试场门口,一把扫帚、一块脏抹布随意横在地  上。17 名优秀生先后从它们上面跨进跨出,却没有人理会这影响环境整洁的“分外事”。过  了一会儿,倒是一位与这次测试毫无关系的老师经过,注意到这一问题,把扫帚、抹布捡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