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三作文训练:以“放大美的瞬间”为标题

   2010 高中名师作文讲稿:放大美的瞬间   导    写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物、美  的艺术,我们总会心驰神往、梦绕魂牵——我们总渴望美的瞬间能够永驻心间,我们总感慨  世间美的事物弥足珍贵,我们总希望“美”能够充满人间。那么,“美”到底在何方?我们  如何“放大美的瞬间”?     一、我们确信美是无处不在的,  我们当以开放、愉悦的心态感受这形态各异、美妙无比的世界       美在自然。自然之美,有不同的形态。一种是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美。比如沙漠林带、千里  海堤、高峡平湖、阡陌纵横的田野、人工培植的花木等等。它们像一块磁石,凝聚着人类扭  转乾坤的意志和才能;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创造新生活的本质力量。还有一种是未经  加工的自然美。比如清风明月、花香鸟语、崇山峻岭、大漠长风、电闪雷鸣等等。前一种自  然美直接显示了人类的本质力量,所以和社会美十分接近。后一种自然美的社会内容比较隐  秘,它们主要以自身的自然形式取悦于人。     自然景物之所以  美,往往是因为它的某些自然特征引起了人们的联想、想象,成为人们生活的暗示和象征。  例如在三五之夜,一轮明月悬挂在蔚蓝色的天空,皎洁的色泽、温和的光亮、恬静的气氛,  这些形式因素便足以引起我们的美感。朦胧的月色、美妙的神话传说,又给我们带来无穷无  尽的遐想。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为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美  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当然,自然美的这两种形态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往  往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同一自然景物,可以同时具有这两种形态的美。       美在社会,美在人。从历史上看,人类对人体美的追求由来  已久。从原始民族崇尚图腾,到古希腊的人体雕塑,从唐代敦煌的飞天仙女,到杭州飞来峰  上的元代少女像,到处都留下了人类追求人体美的足迹。其实人体美只是人的美的一方面的  内容,而人的美也只是社会美的一方面的内容。社会美,包括人的美,还包括实践活动的美  和实践成果的美。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为保家卫国而进行的浴血奋战,农民翻土播种、挥  镰收割,高炉边钢花飞溅、铁水奔流,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商场,同事间的深  情厚意,情侣间的深切爱恋„„可以说,现实生活中的美,除了自然美之外,都属于社会美。  社会美的最大特点是与社会实践有着直接的联系。人类不仅能欣赏社会美,而且也能参与社  会美的创造。社会美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内容取胜,与社会功利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比如人  的美,就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根本上说都属于“善”的范畴,  不同之处是,“美”必须以具体形象将“善”与“真”统一的内容显现出来。如外在美当中  的相貌、体态等形式美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条件,语言、仪表、风度等则不仅与先  天条件有关,而且与内在美有着密切关系。生活中有些人尽管在相貌、体态方面有所不足,  却仍能给人以风度翩翩之感;相反,有些人尽管五官端正,举手投足却使人感到猥琐、鄙俗,  其道理就在于此。古代哲人曾经说过的“里仁为美”“充实之为美”“吾既有此内美兮,又  重 之 以 修 能 ” , 都 是强 调 内 在 美 亦即 所 谓 “ 善 ”在 社 会 美 中 的地 位 。       人的“美”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格之美。广义的人格,包括  人的倾向性,例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方面;同时还包括人的心理特征,例如气质、  智能、性格等方面。这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我们所说的人格之美称颂的就是“健  康人格”,是心理素质各个方面都优秀的“理想人格”。狭义的人格只是指道德品质优秀,  够得上“做人”的高等级资格。儒家的“圣人”、道家的真人、佛家的“菩萨”,都是指达  到各家道德修养最高境界的“理想人格”。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信仰、不同价值观念的人群,  都会有自己的“健康人格”“理想人格”。     美在科学。科学  中的美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科研对象的美。天文学家眼里的星系、宇宙,物理学家眼里的  粒子运动轨迹等等,这些对象如果仅仅从人们欣赏自然美的角度来看,可能并无特别的美感,  但是科学家却能感受到它们吸引人的美的特质。二是科学实验的美。从事科学研究需要多种    才能,其中最基本的是实验。美国著名实验家迈克逊运用他设计的干涉仪,把光栅的分析能  力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他和莫雷一起进行了“以太漂移实验”,并使之成为了狭义相对论思  想的基础实验之一。爱因斯坦说:“我总认为迈克逊是科学中的艺术家。他的最大乐趣似乎  来自实验本身的优美和所使用方法的精湛。”三是科学的理论美、公式美。科学理论具有“真”  的品质和“善”的功能,这是科学美、公式美存在的基础。爱因斯坦称赞波尔的电子壳层模  型及其定律是“思维领域最高的音乐神韵”,“给人以壮丽的感觉”,而他的广义相对论则  被誉为“现代物理理论中美的统一”,“像一件被人远远观赏的艺术品”。科学的理论美、  公式美,归结为一点,就在于它是多样化的统一。美在艺术。郑板桥说:“江馆清秋,晨起  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  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里所谓  的“眼中之竹”是指现实中竹的形象和画家的思想感情相结合而形成的意象,而“手中之竹”  则是经过画家的笔墨技巧、创造性劳动所表现出来的形象。艺术美主要就在于艺术形象中所  反映的客观现实美与所表现的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之美的统一,就在于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美在文学。文学鉴赏的一般过程是经由对语言的感知、理解,  把握作品的形象,从而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并在这过程中领略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思  想感情美。事实上文学作品中,语言、形象、思想感情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对语言美、形象  美和思想感情美的欣赏活动,也是相互渗透、相互循环的。文学作品可分作两大类。一类是  侧重于再现生活的叙事性作品,如小说、叙事散文、叙事诗等;一类是侧重于表现作家主观  感情的抒情作品,如抒情诗、抒情散文等,它们在语言、形象、思想感情的表现等方面各有  不同的审美特点。我们把审美时的印象、感悟、思考、联想、想象,以美的文字凝固下来,  我们就留住了美的瞬间;把这些瞬间供自己回味,与朋友分享,就是“放大”了“美的瞬间”!       二、我们要在审美实践中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感受美的方式方法。以自然美为例,自然美保持着它自身的  自然形态,具有分散、流动、易逝、多角度、多侧面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两点:  一要学会在欣赏中对自然景物进行重新组合,把分散的、互不联系的自然景物放在一定的视  角框架之内,置于一定的氛围之中,从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如桂林的象鼻山,如果从东  向西观看,那不过是一座毫无特色的石山,只有从北向南观看,才能“发现”它是大自然造  化出来的艺术品。陈从周先生在谈欣赏园林艺术时指出,要领略借景、对景之妙,关键在于  选择一个恰当的观察角度。二要了解有关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介绍有关的艺术作品,如  山水画、咏物诗、游记、交响曲等,这既可以为观赏自然美助兴,又可以帮助我们从中总结  出观察、欣赏自然美的方法。     感受美必须懂得美的“语言”。  在艺术美中,各种类型的艺术都有各自的艺术语言。绘画的艺术语言主要是线条、色彩和构  图。例如线条,不仅标出了形体的空间界线,同时也凝聚着画家的感情。线条的硬软坚柔、  轻重缓急、光辉滞涩、清晰含混等品格,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干湿、曲直、快慢等节  奏变化,都可以表现出无限丰富的感情层次。雕塑的艺术语言是形体。欣赏雕塑美,要注意  形体的组合变化,体会其中表现的感情。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被缚的奴隶》,一  脚挺立,一脚上抬,形成一个大面,整个身子剧烈扭转,形成另一个大面,通过这两个面的  强烈对比,给人以强有力的感受,突出了奴隶的挣扎。     感受  美需要展开联想、想象。 无论在哪一种艺术样式中,生活现象的某些方面都是直接表现  的,而另一些方面则可能是间接表现的。某种可视可听的感性材料所构成的艺术现象,通过  欣赏者的想象、联想,就可以过渡到对形象的间接性的感受,使他们获得更为丰富的认识和  情感体验。     造型艺术具有较多再现的因素,但是静态的空间  形象,难以反映事物发展的动态过程。艺术家们为了克服这一局限,在创作中往往选取生活  流动过程中关键的一瞬间加以表现,这一瞬间既包含着过去,又暗示着未来,留给欣赏者以    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列宾的油画《归来》描绘的是一个革命者从监狱中出来刚刚跨入家门  的一瞬间情景。革命者的从容,家人的惊喜,表现得很突出。从这凝固的一刹那间,我们不  是完全可以想象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来吗?     感受美需要领略  美的不同风格。例如自然景物中,人们熟知的便有所谓“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峨眉之秀,  青城之幽,黄山之奇”等等。但是从总体上看又可分作两种风格:一为壮美,一为优美。一  般说来,壮美的景物着重显示自然界的雄伟、险峻、壮阔,它作用于人,往往使人产生崇高、  敬畏之感。优美则着重显示自然界的幽静、秀丽,它作用于人,使人产生精神愉悦之感。其  他领域的美,也都有各不相同、缤纷多彩的风格。我们欣赏不同风格的美,不仅仅需要提升  审 美 能 力 , 同 时 需 要包 容 性 与 审 美个 性 相 互 统 一的 健 康 的 审 美情 趣 。        三、我们需要在审美中构建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美,在我们心里。“世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  这句话的含义是,欣赏美需要有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在审美活动中,人的感知、想象、理  解、情感,以及个性、趣味等多种心理要素协同作用,形成审美判断和审美领悟,产生审美  快感,完成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既相互依赖,  又相互促进。可以说,感知是美感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想象是美感的枢纽和载体,情感  是美感的中介和动力,理解是美感的指导和规范。在审美活动中,一旦这四种心理活动相互  作用和相互补充,便使人获得越来越丰富的审美体验。因此,“放大美的瞬间”关键是要让  自己具有“发现美的眼睛”! 四、我们在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要参与美的创造       美在创造。有了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人就不仅能够发现美、  欣赏美,还能创造美。上面所说的美的景物、美的社会、美的艺术、美的科学,最终还是由  具有审美创造意识、审美创造能力的“人”创造出来的。这样的人,他本身就是无与伦比的  艺术精品;他的日常生活,就是“诗意的生存”“艺术化的生存”。中国古代的儒家和道家,  对如何生活,都曾提出过自己的主张。儒家的审美观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他们认为,人应当  有所作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道家则认为,人应当活得潇洒,大可“逍遥游”,  不要斤斤计较功利得失。可见人生态度和审美观念、哲学观念都是一脉相通的,有什么样的  审美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反之亦然。     优秀的艺术  作品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审美态度,是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幽默感和敏感的一个合适的比  例。充分享有生活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占有,而且意味着从精神、情感的方面同自己的生活  进行交往,超越动物的本能生活,超越本能生活所划定的狭隘范围,开拓一片广阔的精神空  间,获得只有人才有的,不仅能生活而且能观照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胸襟像一  朵花似的展开。     五、我们要将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  造美的过程和结果,以美的形式再现出来,使之成为人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对象       这就要求我们以符合美的规律的方式、形式进行审美创造。  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美不胜收,想要抓住读者,必须有强烈的冲击力,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肯定  不行,我们应该选择最能吸引人眼球的切入口:某种形态的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  术之美„„某种风格的美——优美、壮美,喜剧、悲剧„„选取最为激动人心的情境、最为  动人心弦的瞬间,凝神定气反躬自问:是什么让我热泪盈眶?是什么令我终生难忘?是什么  激发了我创作的冲动?是什么让我感悟到我的人生追求、审美理想?抓住这一点直觉,这令  你一见钟情的“第一印象”,或者浮想联翩,或者深入反思,再融入你的思路、你的灵感、  你的感悟发现„„最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就可以提炼出来了!这将是你文章的新的起点:  还有哪些材料可 以凸显这 个中心?应 该用哪些方 式方法凸显 这个中心?       选材、表现手法越丰富越好,但是多种多样的材料、方法,  都必须围绕你的“中心”,凸显你的第一印象!     竞赛作文与  高考作文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必强调“稳中求新”,可以提倡“孤注一掷”“刻意创新”。    选择别人可能没有办法占有的材料、没有办法体验的感受,或者从别人熟知的材料中提炼出  令别人瞠目结舌的立意,以别人想象不到的形式作文,大至文章的体裁、表现方法,小到拟  订题目,大可以推陈出新、出奇制胜!     但是,千万别忘了,  无论如何创新,哪怕写的是似乎荒谬绝伦的梦境幻境,必须是你真实的体验、真实的感情,  必须亮出你的拿手好戏!这就是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       当然,如果写议论文,必须作理性思考。“开口小”“力求创新”的起点是一样的。例如关  于“健康人格”这个话题,可以谈论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我们可以将话题尽量限制在比较  小的范围之中,这样比较容易掌控。如仅仅谈“健康人格”中的气质、认知、智能、情感情  绪、意志品质等。这些方面都可以进一步展开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它们都  可以成为单独的话题。又如表现形式,论辩、演说、书信等体裁,都有利于设置特定情境,  从而激发我们的写作激情,并且让议论有明确的针对性。 经    典 一    美 的 风 格    周 宪   “ 芙 蓉 出 水 ” 和 “ 错 彩 镂 金 ”       宗白华先生认为,在中国美学中存在着“芙蓉出水”和“错  彩镂金”的不同美,它们构成了中国美学的独特面貌。     „„       按宗白华的看法,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有一  个发展变化的历程。在先秦时期,从三代铜器那种严肃整齐、雕工细密的图形花纹中,我们  可以得知,那时“错彩镂金”的美很是流行。这种美学风格的极端代表作也许是阿房宫和秦  陵。前者是“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  移徙”。后者是“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  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  被以珠玉,饰以翡翠。”(《汉书·贾山传》)这种追求“错彩镂金”之美的风气,一方面与  春秋战国时期物质生产力的提高有极大关系,另一方面又与统治阶级的审美趣味有关。       „„     值得关注的是,宗白华  发现,一方面,这两种美感或美学的理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贯穿下来,从古至今;另一方面,  他又特别指出,魏晋六朝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这时中国人的美感走上了一个新的方向,  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亦即逐渐形成了认为“初发芙蓉”之美高于“错彩镂金”之美的  共识。为什么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美学出现了这样深刻的转变?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一  般认为,这一时期兴起了玄学,老庄哲学和佛教的流行改变了文化的面貌,“越名教而任自  然”成为普遍追求。看看当时人们追崇什么样的人物性格,便可窥一斑。《世说新语》中记载  了许多关于人物品藻的文字,足见当时为人们赞誉的人物已与春秋时期孔子心目中的“君子”  形象大相径庭,当时人们关心的不再是人格的完善,而是人物的风采神韵。 „„       魏晋时期所开创的这种追寻“初发芙蓉”之美的风气,深刻  地塑造了中国文化美学和艺术的面貌。到了唐代,这种“初发芙蓉”之美已成为中国美学和  艺术的主导倾向。钟嵘在其诗评中将谢诗列为上品,而将颜诗列为中品,就是一个明证。       虽然“初发芙蓉”之美成为中国美学精神的主流,但是有两  点应加以注意。其一,这种美学观念严格地说主要体现在文人化的艺术之中,亦即在诸如诗  歌、绘画、书法等相当文人化的艺术门类中,“初发芙蓉”之美成为普遍的追求,它塑造了  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基本面貌。其二,在官方正统文化和民间文化中,相当程度上仍保存了“错  彩镂金”之美的传统。比如,在皇家建筑、服饰、器具和礼仪中,这种强调华美、规范、装  饰和外在人为功夫的传统依然延续着。而在民间文化中,则以另一种形态留存着“错彩镂金”  之美,比如艳丽的民间年画和服饰,民间性的戏曲、节庆,以及相当多的民间工艺品。不过,  这种民间性的“错彩镂金”与官方贵族文化的“错彩镂金”又有一些形态上的差别,它不那  么讲求规整、权威和外在仪式性,而是带有民间文化自身的质朴、淳厚的风格。       在西方美学中,优美和崇高是两个经常被对举的范畴。率先    对这一组范畴作讨论的也许是英国哲学家伯克。他认为,美的对象是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对  象,它对人具有显而易见的吸引力,所产生的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它通常有如下性质:小的,  柔和的,明亮的,娇弱的,秀美的,轻盈的,圆润的等等,比如女性的美之类。相反,崇高  的对象则是引起恐惧,它带有痛感性质,常常是面临危险却又并不紧迫。崇高对象的性质往  往带有体积巨大、晦暗、力量、空无、壮丽、无限、突然性等等。比如高山大海、神庙猛兽  等事物。     „„     在了解到优  美与崇高的差异之后,细心的读者可以发挥自己的联想,去体会你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真切  感受,有时你感悟的是优美的表现,有时你被崇高的风格所打动。如果你去聆听莫扎特和门  德尔松的音乐,多有如行云流水优美动人之感,洋溢着一种欢快愉悦的情绪,典型地体现出  优美的意味;反之,如果沉浸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或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中,却感  受到另一种撼人心魄的悲剧性力量,它超越了我们的个体局限,将思绪引向深刻的人类命运  冲突,进而唤起一种升华了的崇高体验。在诗歌中,我们流连于济慈《希腊古瓮颂》那优美  诗句和联想之中,被美所感染;但进入雪莱《西风颂》的世界,一定会被诗人那豪迈奔放的  激情所震撼,“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吗?”再比较一下西方建筑,罗可可式的  建筑和贵族的私家花园,大都遵循美的原则,强调小巧、柔和、平衡、对称、和谐等形式美;  但英国的巨石阵、雅典的帕台农神庙,罗马的斗兽场和万神殿,则充溢着恢弘壮阔的崇高气  势。     美学家李斯托威尔用优美的笔调描写了普遍存在的美:  从菲狄亚斯雕刻的男女诸神完美的体型中,从提香和鲁本斯所画的艳丽的裸体中,闪射出健  康的金色光芒,我们瞥见了完美的人物。活跃在索福克勒斯悲剧中高尚的人物,歌德笔下纯  洁无瑕的伊非格尼亚,乃是人类品质的理想。在浪漫主义诗人的抒情诗那田园般的极乐境界  里,洋溢着宁静、幸福而和谐的氛围。特别是在莫扎特、舒伯特音乐那种像是漂浮在夏日无  云的长空那样静穆而狂欢的喜悦中,绽放出感情的鲜花。崇高则也在向我们展现出它的神采:  阿尔卑斯山峰高耸入云,尼亚加拉大瀑布飞流悬湍,具有崇高的庄严感。普罗米修斯或安提  戈涅的英雄主义,浮士德神圣的追求,哈姆雷特高尚而又痛苦的灵魂,都转变为我们的崇高  感受。聆听贝多芬雄壮的交响曲、巴赫伟大的弥撒音乐,凝视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奇迹,注  视圣彼得大教堂那令人震撼的广阔,或完全忘失在平静的波浪起伏的无边大海中,或沉溺于  群星灿烂的广袤宇宙里,震惊的崇高之情油然而生。     „„       [借鉴]     以上文章选自著名美学家周宪的通俗读物  《美学是什么》,阐述了美学风格之间的区别:自然之美和人工之美、优美与壮美。作者的讲  述深入浅出,并联系对艺术精品的赏析,可谓理实交融。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再参与具体  实践,感受那些美的形象,你的审美兴趣、审美能力就会有所长进。 二 “慢慢走,  欣赏啊!”(节选) ——人生的艺术化 朱光潜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  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却  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  品。     过一世生活好比作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  所应有的美点。     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  注。比如陶渊明的《饮酒》诗本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把“见”字误印为  “望”字,原文的自然与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丧失。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  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  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  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叮咛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  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拉底。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    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  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情趣本  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  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每人在某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  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与另一人在另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  景物在另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毫厘不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  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  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滥,生命也忌俗滥。俗滥就是  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  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  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  说过。“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样地位,  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的情趣,便现出怎样的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  艺 术 的 生 活 。   &n

bsp;   „„       [ 借 鉴 ]       这篇文章选自美学界元老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谈的是  “人生的艺术化”。作者将人生比作文章,说明艺术化的人生首先应该是真、善统一的,其  后又将人生与艺术作比,说明艺术化的人生是充满情趣的,换一种说法,是具有某种超功利  性的。想想我们现在许多人只知道追求功名利禄,而忘记了人生到底为何,提倡“人生的艺  术化”可谓是切中肯綮。当然,提倡人生艺术化,并非无所事事悠哉游哉,作者在《演戏与  看戏》等文章中对此都有阐述,同学们可以参看。 习    作 一 黄·绿·黑   孙     大漠的空阔、辽远、一望无际的黄,使多少画家、艺术家为  之倾倒,为之流连忘返。     杭州西湖、桂林山水的那份绿,令  无数游客为之驻足,为之赞叹不已。     北大荒那方黑土地,又  曾令几多北大荒的游子魂牵梦萦。     那黄,那绿,那黑„„       我们无法诉尽这三种永恒色调的内蕴,只能凭我们的眼去观  察,用我们的脑去发现,以我们的心去感觉。     黑,深沉而庄  重。由于对可见光的全部吸收才出现了黑色,黑比任何一种色调都富足,更拥有一份成熟。  东北那肥沃、然而也受尽火的洗礼的土,是黑色的。黑色的土壤上,生长的是蓊蓊郁郁的绿。       绿,活泼而轻快。这是生命的颜色,文学家笔下永远的主题。  绿,拥有的是那份不尽的活力,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力量!长白山,望不尽的是莽莽  的绿色。松,是长青的,那凝满枝头的绿,傲立于“高处不胜寒”的悬崖峭壁,挺立在“柳  絮因风起”的冰天雪地,不屈不挠,永远向上!那份沉默之中的积蓄,那份重压之下的高洁,  令人怦然心动。春天的新绿,夏日的浓荫,秋日那一片不落的绿叶,使人惊叹,令人欣喜黑  色 的 土 地 拥 有 了 绿 ,才 会 拥 有 富 足, 才 会 拥 有 活力 , 才 能 拥 抱生 命 !       失去了绿,也就失去了活力。当秋日的叶吐尽最后一丝绿,  转为枯黄而殒落,随之而来的,便是那令人窒息的萧瑟。       黄,凝练而沉重。它带有大自然太多太多沉闷的叹息。西北那贫瘠却也饱受折磨的土,是黄  色的。     久立于黄色的大漠,那空阔、辽远,那一望无际的黄,  渐渐郁积,转而成了一种沉闷。失了绿的大漠,柔顺时,无奈、无力,它甚至连一滴水都承  载不起。当孤独、无聊在它胸中积聚,它要发泄,它咆哮,狂乱地鲸吞一切——人、房屋„„  然而绿却是个例外!绿,筑成的是永不倒的绿色长城,在它面前,狂躁的黄色大漠也将失去  威力。     黄土高原,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层,在这里,绿仿佛只  是一种点缀。白杨树,似乎只是为了舒解一下人们久积于胸的郁闷。缺失了绿的大地,已是  千沟万壑。然而,也正因有了白杨,有了那不多的绿,黄土高坡才没有屈服于黄色的淫威,    生活在黄土高坡的人们才能够潇洒、豪放却也带点悲凉地高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  从坡上刮过„„”     呼伦贝尔,一片历史中美丽的草原,一首  动人的歌。而今,那黑土地上跳跃的绿没有了,美丽成了永远的记忆,音符仍在,只是变了  调。留下的只是一片单调的黄色,和单调之中的痛楚与凄苦。       富足的黑土,失去了生命的绿,也就失去了一切,随之而来的,只是那沉沉的黄。生命的绿  泉,从此枯竭。     然而,当绿在大漠中扎下根的时候,它带来  的是一片生机。沙漠的绿洲,永远是行者惊喜的赞叹,是那方黑土上涓涓的清泉,是那令人  赏心悦目的绿,是一种宁静的安逸和舒适。绿,给了西湖温柔、秀媚;给了桂林静谧、清逸;  给了黄色大漠富足的黑土和黑土地上活泼的生机。有生命的水才是清泉,有绿的山才被称作  青山,绿意盎然的土地才能孕育出生命。     十年树木,百年树  人。再过十年,二十年„„中华黑土地上蓬勃的会是那永不凋谢的绿!     [评点]       这篇散文写得很有诗意。黄、绿、黑是大自然的三原色,它  们的转化,给人以历史的沉思,给人以未来的激励。文章通过丰富的联想和对具体的形象描  绘展示了三幅画面,且在结构上又能把它们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丝毫没有割裂感。对色彩文  化内涵的把握,以及由此展开的心灵的飞翔,是文章成功的根基。 二  三人之间   徐 迅     纺织厂宿舍楼里有三个顶好的朋友:一号成禹,  个子大,胆也大,楼里的小男子汉;二号向昕,鼻梁上架着近视眼镜,颇有学者风度,在班  上有几分号召力;三号匡小乐——我,和名字一样,爱说爱笑,乐天派一个。我们在学校里  是同学,在家里是邻居,似乎是缺一不可的伴儿,在我们的生活里充满着喜、怒、哀、乐。   喜     放学了,今天我们脸上都堆着笑,你拍拍我,我  推推你,好不快活。最得意的要数向昕,他捧着物理竞赛获奖证书,嘴里哼着歌,甭提多乐  了。我和大个子成禹一边向他道喜,一边半开玩笑似地对他说:“‘小眼镜’,说定了的,  可得让我们也好好高兴一下子哟。”“那还能少了你们俩?”“小眼镜”倒也痛快,“我参  加比赛那会儿,还不亏了‘大个子’天天替我领作业本,送书包,还有你,小乐,没有你帮  我记作业,抄习题,我得落下多少功课。这奖,我一个人拿着也不踏实嘛。”他说着,拍了  拍我们的肩膀。“别说这些了,要不怎么能说是朋友呢?”我和成禹一道说,“还是快回家  吧,还得为庆祝忙呢!”又是一阵笑声。 怒     这天  的气氛有些紧张,成禹脸色从没这么难看过,他哥哥昨天又和“哥们儿”甩“老 K”了,输  了二百多块,欠钱不说,还挨了揍,他们家弄得挺不太平,我这个“乐天派”也乐不起来了。  “成禹,你哥怎么会交上这些朋友,还学会赌博,真太让你爸妈伤心了。也怪那些小流氓,  真不像话,拖人下水,还想坏点子整人,真得好好治治!”成禹没吭声,头压得更低了。还  是向昕有头脑,他说:“成禹,你哥不是在机床厂吗?连你爸妈也管不了这事,我们只好向  他厂里求援了。你放心,我们一起写信给他领导,准管用!好了,别垂头丧气的,没什么了  不起。”成禹好像放松了一些,我们一边议论着,一边向家里走去。 哀 这次  测验彻底砸了锅,我和“大个子”都只有七十来分,向昕也落到全班第十名以外。回家路上  大家都低着头,一声不吭。在这样的沉默中,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我终于忍受不了这样死  板的气氛,大声嚷道:“你们是怎么了,都变得不会说话了?不吭声做什么,考砸了也不至  于这样嘛。都开开口,说一句也好。”他们还是不吭声。我只好又说了一阵,终于,听见成  禹低低地说:“算了,败局也定了,伤心也没用。”只是向昕还在沉默中,这也难怪,他可  是班上的尖子生,自尊心特强,我和“大个子”可得想个法子让他振作起来,这样下去,肯  定很糟。“别这样了,你后悔,你伤心,我们知道,可老师知道吗?就算知道,她也不会给  你加几分,以后的考试多得很,何必这样!”“是啊,”成禹也说,“就算为了我们,你也  得开开口,我们可不想少你这个朋友。”我俩又轮流“出击”,“开导”了他几句,向昕总  算 开 了 “ 金 口 ” , 我 和 “ 大 个 子 ” 也 松 了 一 口 气 。    乐         尽管有怒,有哀,可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还是快乐。我们自  告奋勇“承包”下院里那棵枣树,三个人一条心,要把它管好。“大个子”专管浇水,我和  “小眼镜”的任务是拣落叶,大家说说笑笑干得真起劲,等到枝头挂满可爱的红枣时,又总  是一道分享。这是勤劳和友情的果实啊!我们的心里美滋滋的。不过,小摩擦也是有的。我  们对奕,也常因着步先后争个没完,也会为一个“小卒”计较得面红耳赤,可我们自始至终  都是朋友,三个顶好的朋友。     [评点]     文章写的  是三个孩子之间的关系,充满情趣——这也正是美之所在。开头先用点睛之笔刻画三人的肖  像及性格,性格迥异的三人又是交情深厚的好朋友,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大大激发了读者的阅  读欲望,留下了宽广的创作空间。主体部分能突出一人,以其余二人作陪衬,笔墨分配合理,  重点突出,相得益彰。加之本文结构合理,前后呼应自然,表达形式也可以“美”称之。   练    笔     1.《庄子》中有“庄周梦蝶”的故事,陶渊明笔下  有“世外桃源”的“梦境”,唐传奇中有“南柯一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  是欲望的升华”。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物、美的生活——但凡“美的理想”,大都会出  现在梦境之中。请以“我的梦”为题,写一篇1000 字左右的记叙抒情体文章,寄托自己的审  美理想。     这道题的题材几乎没有限制,只要涉及“审美  对象、审美感悟”就可以,所需的是真实的独到的观察、思考、感情。当然也必须明白,审  美理想是超越现实而又扎根于现实的。  2.前面周宪的文章中介绍了几种类型的  美学风格。你偏爱哪种风格的美?为什么?请结合具体例子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1200 字左  右的演讲稿或者论辩词。     首先需要真正理解这些风格,其次  需要熟悉相关艺术门类,至于题材,则需要选取自己熟悉的。对于“初发芙蓉”与“错彩镂  金”,偏爱哪种风格,不同的人会有所不同,有些可能与自己性格相投,也可能恰恰与自己  性格相反,正如谈恋爱,可能是要气味相投,也可能是要性格互补。最后,当然还要了解演  讲稿和论辩词的表达特点。所有论说文最好都设想是演讲、论辩的情境,这样才会“笔端常  带感情”。